首页 | 本学科首页   官方微博 | 高级检索  
文章检索
  按 检索   检索词:      
出版年份:   被引次数:   他引次数: 提示:输入*表示无穷大
  收费全文   7篇
  免费   0篇
基础医学   1篇
临床医学   1篇
内科学   1篇
神经病学   1篇
外科学   1篇
综合类   1篇
药学   1篇
  2023年   1篇
  2022年   2篇
  2014年   1篇
  2013年   1篇
  2011年   2篇
排序方式: 共有7条查询结果,搜索用时 437 毫秒
1
1.
目的探讨鼻咽癌多体素氢质子磁共振波谱的表现及其临床价值。方法选择2010年2月~2013年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鼻咽癌患者110例(观察组),另选择同期来该院行健康体检的100例健康体检者(正常组),利用1.5T symphony超导型磁共振成像机行头颈部波谱扫描,记录并分析结果。将观察组的图像观察兴趣区分为瘤体区、瘤周区、对照区,观察其波谱图的变化状态。同时记录N-乙酰天门冬氨酸(NAA)、胆碱(Cho)和肌酸(Cr)等代谢物波峰值。计算三区域的NAMCho、NAA/Cr及Cho/Cr等比值。结果T2WI及多体素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显示:正常组颌面部肌肉在81.0~1.4处可见宽大的脂质峰;观察组在83.0~3.6可见宽大的脂质峰,体素大小为1.6~11.5cm^3,平均(4.9±0.4)cm^3。观察组对照区NAMCho、NAMCr均明显高于瘤体区、瘤周区,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,Cho/Cr明显低于瘤体区、瘤周区,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;三个区域NAA/Cho、NAMCr、Cho/C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。结论Cho/Cr比值可以作为鼻咽癌诊断的标准之一。  相似文献   
2.
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的血清NADPH氧化酶4(NOX4)表达水平与脑出血后脑水肿程度及功能预后的关系。 方法选取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前来就诊的58例脑出血患者为脑出血组,测量脑出血量及发病后5 d的脑水肿量。选取同期的1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。对脑出血组患者发病后1~6 h、3、5、7 d的血清NOX4水平与对照组进行比较。采用改良Rankin量表(mRs)评分、GOS评分、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、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评估患者脑出血后6个月的神经功能,将脑出血患者根据mRs评分,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,分析脑出血患者预后相关的影响因素,进一步分析血清NOX4水平与预后的关系。 结果脑出血组在发病后1~6 h、3、5、7 d的血清NOX4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升高,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。预后不良组的NOX4表达水平、入院GCS评分、出血量、脑水肿量比例均高于预后良好组,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。患者NOX4表达水平高、入院GCS评分低、脑出血量大、脑水肿量大是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。 结论NOX4可能是反映脑出血患者脑组织水肿程度、氧化应激和功能的潜在生物标志物,该细胞因子值得在脑出血背景下进一步研究。  相似文献   
3.
4.
胃癌浸润转移的螺旋CT征象与PTEN表达的相关性   总被引:1,自引:0,他引:1  
目的:探讨胃癌螺旋CT(SCT)征象与磷酸酶基因(PTEN)表达之间的潜在联系,以及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.方法:选择进展期胃癌患者60例,术前一周进行SCT三期增强扫描,术后标本分别进行HE染色读片及免疫组化染色SP法检测PTEN表达.结果:SCT示浆膜侵犯判断的准确性为91.66%(55/60),淋巴结转移判断准确性为...  相似文献   
5.
目的观察比较丙泊酚分别复合舒芬太尼、瑞芬太尼、芬太尼静脉麻醉在无痛人工流产手术麻醉中的效果及安全性。方法将92例人流手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。S组31例,采用丙泊酚复合舒芬太尼麻醉;R组31例,采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;F组30例,采用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麻醉。分别记录三组患者麻醉前后、术中及术后MAP、HR、SpO2,记录三组患者丙泊酚用量、清醒时间,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(VAS)对三组患者清醒时及术后1 h疼痛程度进行评分,严密观察并记录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。结果麻醉后,三组患者MAP、HR、SpO2均降低,R组SpO2明显低于其他两组。R组丙泊酚用量最小;S组清醒后1 h VAS评分最低。三组患者清醒时间、清醒时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。三组患者一般体动、严重体动、低血压、心动过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。与S组、F组相比,R组低氧血症发生率最高(25.81%)。结论舒芬太尼、瑞芬太尼、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人流手术的麻醉镇痛效果显著,安全性高,但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术中生命体征较平稳、术后恢复快,配伍效果最佳。  相似文献   
6.
目的:分析不同方法早期治疗腹部损伤合并多发伤的疗效,探讨早期损伤控制的合理方法。方法:以腹部损伤为主的多发伤患者88例,其中采取DCS方法治疗40例(DCS组),以ETC方法治疗48例(ETC组)。结果:DCS组的乳酸清除时间、凝血酶原时间均较ETC组短(P〈0.05),体温恢复时间、ICU住院天数差异显著(P〈0.01),DCS组比ETC组并发症及病死率低(P〈0.05),两组出血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(P〉0.05)。结论:采用DCS方法治疗以腹部损伤为主严重多发伤,有利于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及并发症。  相似文献   
7.
1
设为首页 | 免责声明 | 关于勤云 | 加入收藏

Copyright©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  京ICP备09084417号